大盤加權指數是衡量股市整體表現的重要工具。本文詳細整理各區域核心加權指數,包括全球指數及美國、歐洲、中東、亞太地區四大市場主要指數。
如何評估整體市場狀況?如何衡量自己的投資表現?如何有效率地進行資產配置?大盤加權指數,正是為應對這些現實問題而生的關鍵工具。
它們透過嚴謹的規則(核心是市值加權法:公司市值越大,在指數中的權重越高)編制,旨在最大程度地反映特定股票市場或核心板塊的真實平均表現。
(一)全球性指數
指數名稱 | 覆蓋範圍 | 成分股數量 | 核心特點 |
MSCI ACWI | 全球已開發+新興市場 | 約2,900支 | 全球股市黃金標準 |
MSCI World | 23個已開發市場 | 約1,500支 | 聚焦已開發國家大中型企業 |
富時環球指數 | 全球已開發+新興市場 | 約3,800支 | 涵蓋最廣的國際基準之一 |
標普全球1200指數 | 7大地區指數組合 | 1,200支 | 跨區域綜合代表 |
(二)美洲市場
1、美國
標普500指數(S&P 500): 全球最受關注的指數之一,代表美國500家大型上市公司的表現,是衡量美國經濟健康和美國大型股表現的核心基準。
道瓊工業平均指數(DJIA): 歷史悠久,由30家美國知名藍籌股組成(價格加權法,非典型市值加權,但其成分股本身都是巨頭,故常被視為大盤代表)。
那斯達克指數100指數(Nasdaq-100): 聚焦在納斯達克上市的100家最大非金融公司,科技巨頭雲集,是科技股風向標。
羅素1000指數(Russell 1000): 涵蓋美國市值最大的1,000家公司,代表美國大盤股整體。
威爾希爾5000全市場指數(Wilshire 5000 Total Market Index): 理論上涵蓋所有在美國主要交易所上市的股票,是最全面的美國股票市場指標。
2.加拿大: S&P/TSX綜合指數,反映多倫多證券交易所主要股票表現。
3.巴西: Ibovespa指數(IBOV),聖保羅交易所的主要基準。
4.墨西哥: S&P/BMV IPC指數。
(三)歐洲及中東市場
地區 | 指數名稱 | 覆蓋範圍 | 核心特點 |
泛歐 | 歐洲斯托克50指數(Euro Stoxx 50) | 歐元區超大型藍籌股 | 代表歐元區50家大型企業 |
斯托克歐洲600指數(Stoxx Europe 600) | 涵蓋歐洲18個國家的大型、中型和小型股 | 範圍廣泛,包含多個行業和市場規模 | |
英國 | 富時100指數(FTSE 100) | 倫敦證券交易所市值最大的100家公司 | 代表英國股市最具規模的公司 |
德國 | DAX指數 | 法蘭克福證券交易所30家主要藍籌股 | 德國股市主要藍籌股的代表 |
法國 | CAC 40指數 | 巴黎泛歐交易所40家最大上市公司 | 代表法國股市40家最具影響力的公司 |
瑞士 | 瑞士市場指數(SMI) | 瑞士股市主要公司 | 代表瑞士最大的20家公司 |
俄羅斯 | MOEX俄羅斯指數(IMOEX) | 俄羅斯股票市場的代表指數 | 受國際局勢影響顯著,涵蓋主要俄羅斯企業 |
(四)亞太市場
1、日本: 日經225指數(Nikkei 225) (價格加權) 和 東證股價指數(TOPIX) (市值加權,涵蓋東京一部所有公司,更全面)。
2、中國
①大陸
滬深300指數(CSI 300): 覆蓋滬深兩市市值大、流動性好的300檔股票,核心大盤藍籌指數。
上證綜指(SSE Composite Index): 上海交易所所有上市股票(含A股和B股),歷史最悠久,關注度高。
深證成份指數(SZSE Component Index): 深圳交易所市值大、流動性好的500檔股票。
創業板指(ChiNext Index): 深圳創業板市場代表性指數,反映成長創新企業。
科創50指數(STAR 50): 上海科創板市值及流動性最佳的50檔股票。
②香港: 恆生指數(HSI) 和 恆生中國企業指數(HSCEI)。
③台灣: 台灣加權股價指數(TAIEX)。
3.韓國:韓國綜合股價指數(KOSPI)。
4.印度: 標普BSE Sensex 30指數 和 Nifty 50指數。
5.澳大利亞:標普/澳交所200指數(S&P/ASX 200)。
6.新興市場代表: MSCI新興市場指數(MSCI Emerging Markets Index),廣泛涵蓋全球主要新興市場的股票。
1.市場表現的“晴雨表”與“風向標”
最核心的功能是即時反映其代表的市場(國家、地區、產業)的整體走勢和投資者情緒。投資人透過觀察指數漲跌,能迅速掌握市場整體冷氣。成為市場信心的關鍵指標,指數的強勁或疲軟直接影響全球資本流動。
2、投資績效的基準
基金經理人與投資產品的表現,普遍以能否跑贏相關大盤指數(如標普500之於美國股票基金,滬深300之於中國A股基金)作為首要衡量標準。指數設定了市場平均報酬的「及格線」。
個人投資者也可透過對比指數表現,評估自己的投資組合是否達到市場平均。
3、宏觀經濟健康狀況的“體檢表”
股票市場通常領先於實體經濟。大盤指數的長期趨勢(如多頭市場、熊市)往往預示著經濟週期的走向(成長、衰退)。政策制定者、經濟學家和分析師密切關注指數動態,將其視為判斷經濟活力、企業獲利前景和製定宏觀政策的重要依據。
4.指數化投資與被動投資的基石
以大盤指數為追蹤標的的指數基金(ETF/指數共同基金) 已成為主流投資方式。投資者透過購買這些產品,能以低成本、高效率地獲得市場平均回報,實現分散化投資。被動投資的興起和規模擴張,使得大盤指數本身成為了巨大的「資產池」。
5.金融衍生性商品的核心標的
指數是期貨、選擇權、差價合約(CFD)、ETF選擇權等眾多金融衍生性商品的基礎標的。這些工具為投資者提供了對沖風險、進行槓桿操作或實施複雜策略的途徑。圍繞指數的衍生性商品市場極大地提升了整體市場的流動性和深度。
6.資產配置的指南針
投資者(尤其是大型機構)在進行全球或跨資產類別配置時,主要國家或地區的大盤指數表現是決定資金流向(股、債、不同國家地區) 的關鍵參考指標。
【EBC平台風險提示及免責條款】:本資料僅供一般參考使用,無意作為(也不應被視為)值得信賴的財務、投資或其他建議。
聯準會開會時間:FOMC每年舉行8次會議,通常在 1、3、5、6、7、9、10、12月。投資需關注利率決策、政策聲明、點陣圖、主席發表會和QT訊號。
2025年07月17日